(文章於2017年7月24日在香港經濟日報刊登)
放眼現實,機械人與AI,並未到搶走人類飯碗的境況。但比爾蓋茨今年初,提出另類建議:職位流失還未出現,就先向科技徵稅。
徵收科技稅,負面影響是窒礙創新發展。想當年,若我們恐懼新事物,為保護打字機行業,向文書軟件收重稅;為保護黑房沖印技師,向數碼相機收稅;為保護電話機樓線路接駁員,向手機收稅等。今日這些改善大眾生活的科技,可能永不見天日。
今天,科技與產業的變化太急速,終身學習的就業態度很重要。對應的策略,應該是培訓僱員學習新技能,而非向機械人徵稅。
十幾年來,香港創新科技行業的就業數字,增幅高於各行業平均。坊間近年湧現「銀領」與「灰領」等新的職業分類,既具備理論水平,又能動手操作實務的專才,像軟件工程師、系統保安專家、設施維護人員等,已跨越傳統藍領和白領界線,成為受僱主歡迎的新一代人力資源。
不少崗位毋需傳統大學學位,反而需要政府、社區及學界、企業多方面合作,推出嶄新的培訓形式,讓更多人快速掌握新技能。《Wired》就曾刊載煤礦工人轉型成為編程人員的事例,令人鼓舞。勞工和教育機構可制訂與AI相關的資歷架構和認證,讓專業人才得到肯定。
筆者相信,AI是需要與人類協作的科技,而不是取代人。它就像以前的蒸汽機、電力、電腦、互聯網一樣,只要運用得宜,能大幅改善人類的生活與環境。我們需要更有自信開創新時代的政策,而非恐懼與徵稅。
湯敏貞,IBM香港人力資源部總經理

Scan and 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