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文於2016年4月28日在香港經濟日報刊登)

圖片來自互聯網
<註: 每年四月份最後的星期三為「國際導盲犬日」> 每隻導盲犬背後,除了人狗情,還有一段關於善用數據的故事。
美國的導盲犬訓練機構 Guiding Eyes for the Blind 指出,育成一隻幼犬,成本原來需要約四萬美元。要成功培育導盲犬,對狗隻的體格及性情都有相當要求。業內的成功率,目前大約在三成至三成七左右──成功率若能提升五個百分點,已能為業內各非牟利組織,節省大筆開支。
累積逾三十年相關經驗和數據的 Guiding Eyes for the Blind 現正透過利用認知運算技術,分析狗隻的血統家譜、獸醫紀錄,以至數以千計飼主的日常紀錄,幫助業內寄養家庭和訓練員,提高繁殖與訓練導盲犬的成功率。
具體做法是,他們先將多年來累積的基因血統紀錄,及數以千計非結構化的問卷數據,移上雲端平台。然後,透過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電算學系師生的協助,運用 Watson 認知運算技術,在 Bluemix 雲端開發環境上,進行機器學習 (Machine Learning) 程序。
認知運算強大之處,是能夠結合量化的硬數據、與飼主填寫的質性軟數據描述,在複雜的因素中,尋找重要的關連和洞見。例如,哪些血統特徵與導盲犬的工作表現有關?訓練機構怎樣考慮人與狗的性格特質,能更有效配對幼犬與訓練員?研究工作目前仍在初步階段,但已為導盲犬的培育行業,帶來新的發展機會。
當全球人口老化趨勢持續,人類社會對導盲犬的需求,亦將持續上升。作為資訊科技界的一員,故事令筆者覺得鼓舞:認知運算有潛力開發更多應用範疇,為人類帶來實在、且無分國籍及階級的幫助。
戴劍寒,IBM全球創新網絡香港區首席科技專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