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文於2015年11月24日在香港經濟日報刊登)
網民對男女關係的詮釋,偶有神來之筆。其中一個有趣論調:天氣像女人般善變,天氣預測像男人般不可靠。
天氣善變人所共知;但在科技的協助下,天氣預測及相關數據分析已漸變得可靠。
美國Walmart幾年前發現,每當出現風災預報,店裏的草莓醬餡餅總是很快賣光,因為它毋須冷藏又不易變壞,停電一樣能吃。這誘發Walmart引入大數據技術,結合業務數據和氣象資料,為貨品庫存作出更精準的預測分析 (Predictive Analytics) 。
像「咖啡店的牛角酥在晴天還是雨天較受歡迎?」、「意外保險索償率在夏天或冬天比較高?」這些問題,預測分析同樣大派用場。
針對天氣的數據分析,其實也能為環境出力。近年東亞的城市,藍天常被霧霾遮蓋,季候風送來直徑小於2.5微米的懸浮粒子,吸入後會對人體健康構成影響。
北京最近就宣布將耗資逾7,600億人民幣,用於環境治理及能源轉型,冀在2017年前,減少空氣中兩成半的懸浮粒子。措施之一的「綠色地平線」計劃,是透過與IBM合作建立監察系統,以物聯網連結並交由認知運算系統分析,助科學家繪製精確的街道地圖,預報北京市未來72小時,各類污染物的來源及分佈。
此外,IBM近期更公布收購天氣資訊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的數碼資產。前者的雲端技術和Watson認知運算,結合後者的高流量氣象數據平台,未來方向是把天氣分析做得更精準,成為商業情報的一環。
所以,「天氣預測像男人般不可靠」這一句,或許不再成立?
附加資料: http://www.weathermeansbusiness.com
戴劍寒,IBM全球創新網絡香港區首席科技專家